关于依托果岭 多产融合 打造生态康养基地的建议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场重要会议为2024经济工作定调,同时也为下一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明重点。其中“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表述更是引发关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长期面对的社会性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如何养老依然是社会问题。过于集中的城市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加大,对老年人来说,相较于居住在一成不变的养老院不再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之下,在绿色生态美丽乡村开启自己的老年生活,远离川流不息的汽车,远离烦人的雾霾,在青山绿水间呼吸自然气息;在万亩田野中体味浓浓乡愁;在农家小院里收获闲情逸致才是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我区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来看:依托江淮果岭,实现多产融合,打造生态康养基地,是一条推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案据:
我区多产融合发展生态康养的条件
我区生态康养基地打造采用农旅养相融合的模式,将乡村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以此来推动农旅养融合产业链综合发展。就我区而言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一)自然资源。六安市叶集区地处豫皖两省金寨、霍邱、固始三县交界部,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源、丘岗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境内河流纵横,林茂粮丰,特别是近年来的特色产业打造,万亩果岭和生态稻虾种养已形成产业集群。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健康养老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交通区位。叶集素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之称,东向连省市中心城市六安、合肥;西向接河南省信阳、湖北武汉,拥有沪陕、沪蓉两条高速,G312、G105两条国道,宁西、合武两条铁路穿境而过,叶集铁路客运站已经开通,沿江高铁金寨东站已开工建设,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叶集已成为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路网发达、交通便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淮河经济带、合六经济走廊等多重战略叠加,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作出把叶集打造成皖豫边界中部崛起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为叶集充分释放改革活力、奋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三)实践基础。我区南部丘岗特征显著,与金寨县多个旅游景点相联通,规避了山区交通不便和平原的平淡无奇,丘岗地区更适合老年宜居。“十四五”我区已有西起大雁湖,东至下骆山的乡村旅游规划,江淮果岭、史河总干、平岗切岭等自然景观集聚,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机构及设施,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设施完备,服务精准的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近几年发展已覆盖全区并形成一整套的服务模式,可以为生态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和实践路径。
我区打造生态康养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体系薄弱。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最大短板。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高档设备配置少,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仅以满足老年人看病的要求,高品质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二)规划设计不合理。各类规划不统一,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缺乏地方民族风情和特点,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丘岗地貌应有的灵气,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多产融合的统一性也没能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来。
(三)缺乏专业的养老旅游服务人才。按专业的养老旅游服务要求,既有旅游服务的能力,又要懂得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旅游业的服务人员不多,但能直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的人才更少,而且生态康养需要服务人员久居乡村,再加上服务业工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符合要求的人才也很难留得住。
建议:
我区打造生态康养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构建多产融合产业体系。
首先是政府引导。由区政府牵头,整合农业产业、道路交通、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资源,形成一条龙的生态康养产业体系。
其次是补链强链。建设生态康养基地,医疗卫生弱链要补强,医疗卫生事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我区的医疗资源现状,可以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学科带头人,使农村医务人员真正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队伍。
再次是打通旅游南通道。打通西起城区南外环经大雁湖、果岭、平岗切岭、汲东干渠、看花楼、下骆山至国道105的旅游南通道,采用“一线串珠”的形式将康养设施的各个点位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作为30分钟医疗服务快捷通道。
(二)科学规划,突出生态康养特色。
生态康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和规划。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下,生态康养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
一是运行模式。采用农旅融合,农业康养模式。将我区的特色第一产业江淮果岭、生态稻虾种养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老年群体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以此来推动多产融合产业链综合发展。
二是结构方式。充分发挥“一线串珠”的资源整合的结构优势,采用旅游居和居家相结合,医疗养护和农事体验相搭配,长期和短期互补的布点格局,按点位规划特殊需求群体,每个点位都具有个体特色,形成“一条线”上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生态康养需求。
三是突出特色。生态康养以乡村为实际载体,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包括房屋的设计,必须突出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综合利用,充分考虑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协调处理好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使山水生态系统与建筑很好的融合,使其文化底蕴、风土民情、特色风貌得到充分张扬,形成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多赢的格局。
(三)以人为本,多项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长期化设置。不同于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特别需要的是市场的粘性。要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把“个体服务”发展成“群体服务”。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这个地方康养之后感觉到身体的变化,一个顾客就能引发群体效应。所以长期化是生态康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二是专业化打造。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生态康养领域体现的是专业,急需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和服务人才,未来需要在专业化方面,形成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服务,才会形成独特的优势。所以政府、学校、企业大家一起努力来培养人才。有高水平的生态康养人才,才能够做到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让生态康养成为叶集真正的品牌。
三是综合性施策。生态康养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哪一家单方面就可以去完成的。首先在资源体系整合领域,需要很多部门一起来完成。其次就是服务体系,生态康养既有企业提供的商业服务,也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就是政策体系,要从消费端和供给端出发,精准施策。最后一个就是制度体系,要统筹协调政府的各个部门,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一起参与,形成合力,生态康养才能有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