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优秀征文选登:一个“木耳农”的人生理想
区人大代表汪孟周到黑木耳基地开展黑木耳种植技术培训(左四)
朋友们喊他小汪,他1995年生人,今年尚不满30岁,憨憨厚厚的一张脸,笑的时候似乎还带有一丝羞涩。
乡亲们喊他汪总,他创业起步早,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是在木耳产业上奋战了七个年头的“老”板了。
我在了解了他创业敬业、做行业领头雁的故事后,就很想喊他一声“懂爱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新时代青年!
他叫汪孟周,名字里三个字都是姓氏,我开玩笑说,要是中国人名字允许有100个字的话,你怕是要把百家姓全都用上吧?
他的确心里装着百姓,父母无意之中给他取的这个名字,似乎真的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他所做的事情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关乎群众的菜篮子,产业(种、产、销)关乎群众的就业和收入,他为百姓所思,为百姓所想,怀里抱着深深的光芒,带领全乡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汪孟周初中毕业,当初在江苏盛泽打工时,还是个小小少年。打工八年,他认识了两个改变他命运轨迹的人:一个是成了他妻子的女孩任正敏,因为她,汪孟周一个河南人落户到了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的双楼村;另一个是好朋友孙加俊,因为与他的一次长谈,汪孟周接触到黑木耳种植,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曙光,决定放弃打工,返回家乡,开启创业模式。
可是创业哪有那么简单呢?一个外乡人,没有学历,没有文化,没有背景,没有资金,只因为相信爱情来到了双楼村,双楼能够给这个24岁的小伙子一方明丽的天空吗?
很多人以为他在胡闹,有讽刺打击的,有说风凉话的,也有等着看笑话的,四面八方吹来乱七八糟的风。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抱怨他轻率,抱怨他辞职也不跟家里商量一下,他们说:“打工收入多稳当,创业风险大,弄不好赔得连裤子都没有!”
好在妻子全力支持,她把在外打工这么多年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连结婚的时候父母给的压箱底的私房钱都拿了出来,支持他创业。她说:“我们不买车,不买房,全拿去投资,赔了就算了,大不了我们俩再出去打几年工,再干几年,把钱挣回来!”
妻子的话令他深深感动,不干出个样子,对不起爹娘,对不起妻儿,“汪孟周,你得争口气!”他暗暗对自己说。
有了资金,还得有技术。汪孟周怀揣着梦想,南下安徽池州,北上河南西峡,不远千里,拜师学艺。他很用功,不仅向师傅学习,还买来《食用菌栽培指南》等书籍自学,双管齐下。他始终铭记师傅的话:“对木耳,你得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冷了、热了、干了、湿了都得掌控好,它才能健康成长,才能长成你想要的样子!”汪孟周还记住了:“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有质量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未来。”
学得手艺,买来菌种,备好原料,他开始在双楼村试种。没有基地,他自己创造:竖几根钢架,蒙几块大膜,就是简易的育种房。在这里,夫妻俩开始了他们“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种植。
说到这,汪孟周一笑:“那时条件真差,一下雨泥滑路烂,脚下的泥巴能甩到头发棵里!”
孙岗乡地处大别山余脉,岗头和低地都是黏性的黄礓土,晴天硬如铁,雨天一脚泥。在这样的境遇里,汪孟周夫妻俩倒没有觉得自己苦,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这里生活的人们有多不容易。
风里雨里怕啥?两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他们白天干,黑夜干,忙酷暑,忙严寒:备料、拌料、装菌棒袋、码垛、高温灭菌、接种、养菌、育种……下棒的季节,早晨两点多钟就得起床,汪孟周几个月瘦掉二十多斤,他的木耳却长得胖嘟嘟,充满了精气神!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的第一批木耳收成了,一共采摘七八茬,到年底一算账,收入达到10万元。他们心头的喜悦,比那些菌棒上朵朵绽放的黑漆漆的木耳还要美丽!
2020年,汪孟周成立了小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增加种植面积,年收入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周围的人们都为他们翘大拇指,乡政府也关注到了他们。家住河南黎集的父母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也主动过来帮忙。
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汪孟周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将产业做大、做强、上规模,带动全村乃至全乡的人一起致富。
“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乡亲们还不富裕,帮助他们改变面貌,我有一份责任!”他想。
做一个产业带头人,积极发展已经摸出了路子的黑木耳产业,让群众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有就业机会,有增收和发展的机会,推动整个孙岗乡的产业发展,给乡村振兴助力,这是汪孟周最想做的事。
汪孟周经常看新闻联播,看到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的殷切希望,他很受启发。电视上说,基层天地广阔,“三农”大有可为,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三农”工作的美好愿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看到这,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更为强烈了。
此时,孙岗乡政府也正在寻求产业发展,在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产业新路径。汪孟周黑木耳产业的兴旺,让他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发现了农民致富的巨大商机。通过对黑木耳市场的跟踪观察,通过多次专题调研,通过对本土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土条件的分析研判,通过对黑木耳产业势头和产品市场的考察论证,决定把黑木耳产业作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一个“点”,着力打造,重点扶持。
一方面,支持汪孟周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着力解决他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周转、土地协调、场地设施建设、办证等系列问题,帮助形成一套成熟的生产线。另一方面,乡、村两级分别成立食用菌种植公司和农产品销售公司,建立村级合作社,以一个产业联动全乡,实现个人增收与集体增收双赢。
乡级注册成立的是“岗岗好”农产品销售公司,主要负责产品收购、检测、分拣、包装、品牌申报推广、销售及收益再分配。
村级结成的合作社,主要负责黑木耳生产端的菌棒采购、种植、日常管理、采摘、晾晒等事宜,重在把好产品质量关。
而汪孟周负责产业的最前端:育种,培养菌棒,为每个村的合作社提供技术和管理,做全乡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总指导。
目前,黑木耳产业已经实现全乡15个村全覆盖,租用村庄的闲置大棚作为基地,也在荒岗薄岭上开辟空地,摆放菌棒。村支“两委”带头入股,也鼓励群众入股。群众既是“租赁方”,又是“出资人”,也是“管理者”,做到村村受益,人人受益。
以长岗村和高庄村为例,2023年跟他们签订了协议,租用两村闲置大棚18500平米,仅这一项,就增加两村集体收入15万元。
木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汪孟周公司生产菌棒,从2020年的5万只,到2024年的200万只,四年突破几十倍增长。现在全乡总种植面积110多亩,产量达88吨,提供总就业岗位12000人次,年产值528万元。
一个人的梦想,让全乡人梦想开花;一个人的奔跑,带动全乡人春风般的步伐。黑木耳产业的勃勃生机,让群众和村集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产业推进中,汪孟周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可谓劳苦功高!
九月下旬,正值秋分,秋高气爽,阳光艳而炽,我来到石龙河村木耳种植基地现场,工人们正在汽车挂斗上打孔下棒,打孔的机器隆隆作响,接棒的农民一溜排开。另一边场地上很多人在摆棒,无数长约40厘米的菌棒,行列整齐地摆放在打了桩、拉了铁丝的空地上。这本来人迹罕至的荒岗岭,突然间热闹起来,面貌焕然一新,放眼一望,菌棒密密麻麻,浩浩荡荡,非常震撼。
四周是秋风中摇曳的松树林,像一排排穿着绿装的哨兵,为木耳种植地保驾护航。阳光照在大片大片的菌棒上,泛着荧白的光,像军营里的千军万马,沙场秋点兵!
石龙河村书记带着草帽,正在忙碌。看到我来,停下手里的活,给我介绍说:“我们村今年计划种植35亩,预计摆放菌棒20万只,可以提供1000人次的就业岗位,劳务费约10万元。”
他拍拍手上的尘土,指着前方开农用车以及一旁弯腰低头忙碌的人,说:“村干部们都在干活,没有闲人。”
有些摆放较早的菌棒,已经开始出耳了。汪孟周拿起一根指给我看,上面数不清的黑黑菌芽正在灰白的覆膜下蠢蠢欲动,有一些性子急的,已经钻出小孔,却有点干巴巴的样子。
我问:“为什么不滋润?”
他说:“现在正在控水,抑制生长。”
我问:“不是长得越快越好吗,为什么控制?”
他说:“给它一点时间,让小木耳在里面积累养分,积蓄力量,再浇水长出来,才能厚实,营养更好,口感也更好!”
原来养耳并不是任由生长、放马由缰,温度、湿度、生长速度都需人为调控,技术含量很高!
“品质是第一位的”,汪孟周说,“质量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和远方。”
难怪远近顾客交口称赞孙岗乡的“木耳农”品牌产品,果然不同寻常!
的确,技术才是硬道理,品质才是硬道理!
2021年12月,汪孟周因为影响力大、贡献突出而当选为叶集区第二届人大代表。
我问:“奋斗了这么多年,你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他说:“最欣慰是当选为人大代表。”
这样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要说创业的成功,说产业的蓬勃生长,说丰收带来的喜悦,说所获得的荣誉等等。但这一切他没有说,他更自豪的是被广大选民选为人大代表。
“选我做人大代表,表明我得到了群众认可,得到了社会认同。”
“那你当了代表以后,有什么改变吗?”
“初心不改!只是,我得更加努力,不辜负选民的信任。”他不加思索地回答。
他生活在最基层,接触群众多,了解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最懂得群众的急难愁盼。现在,能为广大群众代言,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
“每当看到闲散的人有了岗位,困难的人领到了工资,我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汪孟周说。
“我是农村孩子,我知道‘穷’是什么滋味,现在国家重视三农发展,提倡产业振兴,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我做到了产业的规模化,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更是组织的力量,我自己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时时不忘群众,和大家一起往前走,是我的初心,也是我未来的方向。”
村里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然身体尚可,但很难再有就业岗位,他们也想参加采摘,明知道速度不能跟年轻的相比,汪孟周还是答应他们来,并付给和正常人一样的工资。
“就是啥也不干,他们有困难,我能不捐助吗?好在采摘体力消耗不大,是坐着干活,没有危险,还比较放心。”
汪孟周还联络各个合作社,让他们也为老人们提供一些岗位。老人们觉得还能劳动,还能挣钱,心里乐呵,都夸汪总为人好。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他就是“懂爱爱”,一个肯吃苦,肯钻研,一心带着大家往前奔的汪孟周。
2023年,汪孟周被叶集区人大授予“优秀人大代表”称号。
我问:“你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他笑了,说:“扩大产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把产业做大。目前我们是区级示范合作社,希望不久能做成市级、省级的合作社。现在有一个“木耳农”品牌商标,新的品种正在拓展,还想注册新的商标,申请农产品IC认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
一个青年人个人价值的实现,究竟体现在哪里?
汪孟周是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但一说起个人价值,他却丝毫不戚戚于功利,他想得很简单:父辈从抱怨到认同了,并且都来到安徽,全家人在一起干,这就是价值;全村人都因种植木耳而获得产业红利,这就是价值;一个从小作坊起步的外地青年,成了受人尊敬的人大代表,这就是价值!
汪孟周辛苦并快乐着!
能让父母开心,让父母自豪,他快乐;岳父岳母都爱他懂他支持他,疼女婿像疼儿子一样,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他快乐;自己的孩子大的十岁,小的五岁,木耳专业术语一套一套的,都成了木耳通,他很快乐!
“我最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学农学专业,不像我,吃没文化的亏,走了不少弯路。我希望他们学知识,长本领,将来回来继续做我的事情。那时候会更有科技含量、更能与时俱进、更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汪孟周对一双儿女充满期待,也对未来农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