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机制的建议
案据:粮食安全乃国之基石,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然而,当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缺陷频现,严重影响农田长期产能与农业稳定发展,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急需构建有效保障机制。
一是规模大,农田质量风险威胁粮食产能。我区每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近五万亩,且持续实施。施工过程中,因赶进度、监管不足,质量问题多发。泵站、涵渠、埂坝等关键基础设施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粮食产量。而稳定的粮食产量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农田质量风险无疑给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修复成本高,冲击粮食安全保障资金。工程验收结束后一旦发生质量缺陷问题,维修责任界定困难,财政兜底负担极重。这不仅占用后续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还间接影响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关重要,修复成本过高会影响地方资金安排。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又会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
三是长效机制缺失,降低粮食稳产能力。现有监管多集中于建设期,建成后的持续保障不足。高标准农田设施改良效果随时间减弱,因缺乏持续保障机制,农田设施功能下降,影响粮食作物生产,降低粮食稳产能力。粮食稳产是粮食安全重要保障,长效机制缺失,使高标准农田难持续稳定保障粮食生产。
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投入。构建高标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机制,积极引入保险机构参与该机制的建设和推广,开发契合高标准农田特点的质量保险产品。明确保险责任涵盖设施损坏、工程结构变形、断裂、坍塌等影响农田质量问题。细化理赔标准与期限,确保出现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启动理赔程序,对受损部分进行经济赔偿或修复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二是明确保费主体。按相关部门文件规定,在项目预算中安排农田建设工程质量险保费预算。由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共同对接相关保险机构,从源头上保障工程质量保险资金,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条件。高标准农田质量是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
三是联合共担风险。组织区内保险公司联合共保,提供长期性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产品,发挥共保体的分散风险优势,提升整体应对风险能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维护保驾护航,稳固粮食安全基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机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推动这一机制的顺利实施和全面推广,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农田使用寿命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