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管理社区空挂户籍人口的建议
案据:空挂户,指的是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不符的居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动频繁,空挂户的现象也不断增多,给治安、入户调查、社区的日常管理及信访矛盾的及时化解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是社区管理难度增大。因人户不一致,相关政策无法及时、准确地宣传到位,导致部分人员未能第一时间享受到政策福利,因此导致一些矛盾和信访问题的发生,加之信访基本上是户籍所在地管理和解决,因此社区常常有“飞来横祸”,也对基层治理考核按下减分键。以史河街道新元社区为例:户籍人口7262人,空挂户达6500多人,其中十字组1100人基本上都是空挂户。更有甚者,社区得知信访人刘某要赴省信访,当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她本人时才了解到,刘某实际上居住在姚李镇,从未来过叶集区史河街道。而她之所以在新元社区登记户口,是因为其丈夫原在叶集某单位上班,故办理了“农转非”手续。此类情况多次发生。
二是社区服务难度增大。集体户与长期寄挂户在离开原辖区后,联系方式若发生变更,极易与社区失去联系,处于失联状态。尤其是那些正在享受民政救助等福利政策的人员,一旦失联,社区工作人员便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这给社区开展各项服务与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阻力,使得服务的延续性和精准性大打折扣。
三是办理事务难度增大。“空挂户”居民大多并不居住在本社区,社区对其实际情况知之甚少,难以核实信息真实性。这就致使“空挂户”在办理各类事务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自身实际情况,往往需要辗转多地收集资料,反复与社区沟通解释,而社区工作人员也因信息匮乏,在履行职责时不得不慎之又慎,严格按照规定流程细致核查,以免出现证明不实的风险,这无疑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社区事务办理的效率大打折扣,居民的不满情绪也随之滋生,因此导致一些矛盾和投诉事件发生。
四是公共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集体户和寄挂户因“人户分离”的特殊情况,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低,对社区公共生活各个场域的融入往往抱着随波逐流的过客心态,这使得社区的整体融合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每逢社区选举等重要公共事务活动时,低参与率问题便会凸显,给社区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严重阻碍了社区民主建设的进程。
建议:准确了解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安全管理水平,精确的户籍信息能够协助社区更有效地进行治安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各种矛盾隐患和化解风险。
一是区有关部门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例如,通过与房产登记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比,及时发现并纠正空挂户现象。
二是公安户政部门对长期寄挂户进行一年一次的大清查,定期进行分类清理,针对长期联系不上的空挂户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给基层减负。
三是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迁移户籍的居民,应提供便捷的户籍迁移服务,简化流程,减少群众迁户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