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意见
2024年12月30日,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农业农村局万汉亿局长受区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区”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会议认为,区政府及其部门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议案办理过程中,紧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形成了一系列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具体措施。推深做实特色产业“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实施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链上的粮食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了一系列地理标志产品等农业特色品牌,推动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在我区落地生根。但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还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目前主要还存在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规划布局较为分散,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等方面需要提升,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上“头部企业”缺乏,农业发展人才紧缺,乡镇农技人员结构老化、队伍不稳定,懂农业、爱农业的乡土人才队伍培育不足等问题。
会议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贯彻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及法律法规。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切实把强农惠农富农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目标。在落实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出台“三农”政策措施前,要直接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建议,充分调研论证,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一刀切”。要全面深入地贯彻实施农业法和耕地保护法等,依法保护耕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和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要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培育。结合我区当前主导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布,根据自然生态适宜、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规模生产等来确定优势产区,同时研判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省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规范化支持重点。加快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的组织化进程,重点培育规模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业行业协会,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要对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产区,在政策、科技和投入上实行重点支持,以良种化建设和重大实用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加强全程质量监控,推行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辐射带动形成一个质量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产业带和一群特色专业村。
三要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加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消费升级需求,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中高端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成立专业农业技术公司,对接市场需求端、良种源头端,立足我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引入一批优质高效的稻虾、林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品种,形成现代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模式,为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支持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保鲜加工技术、工艺、设备,拓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业标准研发,制定形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培育和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加快推进史河现代农业产业区建设。把我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成产加销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有强大科技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四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探索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特点、有利于吸引各方面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体现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导向,让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广袤乡土、注入发展动能。聚焦健全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招引乡村人才返乡,针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公开招聘一批具备种植、农机、电商等专业技能的后备村(社区)干部。积极拓宽专业人才选拔渠道,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创办人才创业实训中心,邀请专家授课;“头雁”带动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以“头雁”引领“群雁”,组织种植大户、农业规上企业代表、数字工厂企业家集中传授技术经验,引导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